2020-09-30 09:17:00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丹东华图
丹东华图_丹东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21年国考备考:言语理解,欲了解公务员招聘信息敬请关注辽宁华图公务员招聘频道http://dandong.huatu.com/或者关注丹东华图微信公众号华图丹东分校,丹东华图咨询电话:0415-2860100
1.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人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选择第三地旅游过节,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年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年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春节的重要性对于国人来说已经有所变化
B. 文化的变迁是其本质主导下的正常现象
C. 家人团聚有很多种时间、形式可以选择
D. 文化是否空缺取决于人们的心是否在一起
2.文学走进互联网,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开放视野;网络上自由、兼容和共享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精英写作对文学话语权的垄断,为愿意上网创作的网民提供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会。这种“新民间文学”,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尽管如此,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因为文学的“人民写作”并不取决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而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大众化是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
B.文学创作应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C.网络写作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
D.平民化的网络文学不能等同于“人民写作”
3.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 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
B. 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
C. 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
D. 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缺少交流
4.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了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读者读后会得到模糊不清的答案
B. 读者领略到了德波顿的淡然无为
C. 德波顿没有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D. 德波顿给了读者宝贵的精神享受
5.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和技术的领域,他们还可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甚至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因为这些物质产品和技术发明,还体现了创造者、发明者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他们作为某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的濡染和教育,而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的输出,间接地传达了这种特质产品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文化整体的代表而传播并发生影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来自于文化传统
B. 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也能影响人们的精神文化
C. 不同文化中共有的文化传统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传播
D. 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是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发展
6.近代以来,史学界发展出几种“专门之学”,即简帛学、敦煌学、徽学、黑城学等,主要对象是出土或传世的文书,包括简帛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徽州文书、黑城文书,时间跨度从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这些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中国却并没有自己的“古文书学”。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研究是随着出土或传世文书的不断发现而逐步扩大兴盛,却又各自为界。所以,只有在文书数量足够多、研究足够丰富、积累足够厚重、交流足够频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建立“中国古文书学”。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史学界怎样的研究状况?
A.重考据轻分析B.重发展轻交流
C.重理论轻实践D.重传统轻创新
7.在美国,学术界、工业界、主管部门和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认为用豆浆代替牛奶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不过,绝大多数西方人很不喜欢豆味,所以美国的豆浆有一步去除或掩盖豆味的操作,而中国人就会觉得这样一点儿豆浆味也没有。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是豆浆在西方不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豆浆在保存过程中比牛奶容易发生聚集下沉,这也给豆浆成为牛奶那样的方便食品带来了难度。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豆浆口味的不同喜好
B. 剖析豆浆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高的原因
C. 探究豆浆在西方市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D. 指出豆浆打入美国市场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8.从羊皮纸、竹简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从摩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打破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人们可以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 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 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第一句先介绍文化本质上让人处变不惊,然后通过递进关系“不仅……也……”强调文化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从第二句开始,作者以“春节团圆”为例,详细论述了文化形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
第二步,文段结构为“总-分”,首句是重点,主体是“文化”,并通过“处变不惊”“接受新可能”两个短语强调变化。
第三步,对比选项。只有B项主体与文段主体相一致。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主体是“春节”,对应文段举例论证的内容,并非文段重点。
C项“家人团聚”是围绕“春节”这个话题论述的,属于举例论证,并非文段重点。
D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话。从最后一句中“年味儿”一词可以看出,本句话也是围绕例子论述的。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2.【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两句讲了互联网文学(或新民间文学)的作用和意义,属于背景铺垫。第三句,通过转折词“尽管”引出重点句,即“网络写作不能等同于‘人民写作’”,之后通过“因为”一词阐述了两者不能等同的原因。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第三句转折之后,其主要话题为“人民写作”“网络写作”。对比选项,D项体现了这两者。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的话题“大众化”和“未来文学发展”未提及。
B项的话题“人民性价值取向”属于解释性信息,且B项的陈述是对策,文段中并未提及对策。
C项是转折前内容,偏离重点。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3.【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由“亲子节目”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有母亲陪伴孩子。随后由转折词“事实上”引出重点:孩子的身边有时候不仅父亲缺席,有些母亲也缺席,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也就是父母不看孩子,主要由老人承担看孩子的任务。
第二步,文段重点在转折词“事实上”之后,主要讲的是在养育子女上,父母缺席了,由老人承担。
第三步,对比选项。B项“亲子教育主体缺位”对应重点句“父母缺席”。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亲情教育缺席”表述错误,文中举“母亲陪伴孩子……父亲缺席”的案例,可以说明亲情教育一直都在,真正缺席的不是“亲情教育”,而是“亲情教育的主体”,也就是父母(或是母亲在,或是父亲在,或是父母都不在,直接丢给老人),排除A项。
C项论述的重点是案例,并非真正的文段核心偏离重点,排除C项。
D项表达的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论述出问题的实质——“亲情教育的主体缺位”,排除D项。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4.【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篇通过两个设问引出“旅行”的话题,接下来通过转折引出作者的看法。
第二步,文段重点为转折之后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德波顿虽然没有在书中明确回答问题,但是每个读者都能从其作品当中得到“思辨的”“感性的”“酣畅淋漓”的答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得到享受。“思辨的”“感性的”“酣畅淋漓”这些词汇还可看出作者的态度是积极的,兼顾重点与表达倾向,D选项符合文意。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模糊不清”与文段积极的感情色彩不符。
B项“淡然无为”文段没有体现。
C项“没有解答”是曲解文意的内容,作者通过具有感情倾向的词汇对“旅行是什么”进行了回答。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5.【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头提出了观点“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还可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然后通过关联词“因为”对人们精神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
第二步,文段结构为“总-分”,第一句话是重点句,同时第一句中有递进关联词“不仅仅……还……甚至”,主要强调“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以及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第三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文段侧重讲物质文化传播的影响,而“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原因解释部分,非重点。
C项“共有的文化传统”在解释说明部分,非重点。
D项“不同文化的碰撞”文中没有提及。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6.【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出与史学界研究有关的内容。文段前两句讲了史学界的发展情况(专门之学)和局限(没有古文书学),第三句讲了局限的原因——各自为界。最后通过“所以”和“只有……才……”引出了“前面问题的对策”,即发展和交流要双管齐下。
第二步,根据第一句的“发展”和第三句的“各自为界”,可以看出,史学界缺乏交流。而最后一句结论里的对策进一步针对“缺乏交流”进行论述。对比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的“轻分析”,C项的“理论、实践”和D项的“传统、创新”等话题都未提及。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7.【答案】B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头引出豆浆这一话题,之后讲由于偏好奶味,西方人不喜欢豆浆。然后通过“此外”的并列关系说明豆浆自身不易保存。最后由“导致”引出文段结论“(难保存,需求小)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第二步,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是结论部分。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和C项均讲的是豆浆价格偏高的原因之一,即口味选择,片面。
D项“技术手段”文段并没有提及。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8.【答案】D
【解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前两句讲述了科技的进步使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越轻盈,之后由并列关联词“同时”引出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可以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第二步,文段是并列关系,应全面概括文段,主要讲了“科技创新为文化产品提供了载体和工具”。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中“文化的进步”没有谈到,且文化和科技不是包含关系。
B项“潜力变得无穷”文段无体现。
C项只是文段后半部分的观点,片面。
【知识点】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
(编辑:丹东华图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